新华社昆明6月23日电 题:云南多地联手高校培养乡村职业经理人
新华社记者杨静
辞去城市工作的赵全康,走在花香满巷的雁塔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诗与远方”。作为一名乡村职业经理人,他喜欢上了在家乡与土地和人打交道的日子。
乡村职业经理人是指懂乡村产业管理和经营服务的人,他们要系统谋划村民增收、乡村发展等工作。26岁的赵全康大学毕业后,在丽江古城工作。然而,他不时想到家乡——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县街街道雁塔村。
安宁市县街街道雁塔村一景。(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2019年,中国农业大学与昆明市政府签订协议,实施“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雁塔村成为首批试点村之一:狭窄逼仄的老屋被翻修,泥泞的土路被水泥路、石板路取代,村容村貌开始改变。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全康接触到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小云的团队,深入沟通后,他于2021年3月回村竞聘乡村职业经理人,凭借对村子的热爱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成功应聘。
李小云表示,要培养农民自己的职业经理人,把产业链和利润留在村里。
实验区的乡村职业经理人多是外出又回村的年轻人,他们熟悉村庄文化与环境,对乡村运转规则却比较陌生。中国农业大学“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团队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将学校对村庄的摸底调研结果分享给乡村职业经理人,并安排导师对其进行政策、项目实施等培训指导。
如今,赵全康对村子发展的方向更加明晰:组建文旅公司,盘活专家工作站、乡村大舞台等,并招募专业运营团队,制定实施村民增收、产业增效的措施。
“核心是要做好招商、运营、管理等工作。”赵全康说,在各界合力之下,已引入11家商户进驻,部分村民也加入创业队伍。端午假期,3000多名游客来到花巷雁塔,体验包粽子等文化活动,带动雁塔村收入超过5.8万元。
“我们将村民自主创业和商家经营纳入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中,通盘谋划。”赵全康说,村里的文旅公司2021年6月成立以来,集体经济收入超69万元。
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唐丽霞介绍,中国农业大学已在云南培养了约20名乡村职业经理人,通过他们的带动作用,当地村子初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昆明市宜良县九乡乡麦地冲村实验区一景。(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在距离昆明市九乡风景区几公里外的宜良县九乡乡麦地冲村,特色民宿引人注目,彩色水稻长势正旺。曾经污水横流、禽粪遍地的村子,现在是“网红打卡村”。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的田玥,2022年成为麦地冲村乡村职业经理人。
田玥说,过去村民并未享受到旅游红利,加之耕地少,大家多靠外出务工增收。在李小云等专家的建议下,他们把村内居民家的烤烟房等闲置设施进行流转或折算入股,将其改造成民宿、会议室、餐饮店,形成与彩稻观光相配套的新业态。
昆明市宜良县九乡乡麦地冲村内的咖啡馆。(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2022年初开始分红,群众每股分到500元,最多一户分到5000元。”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乡村职业经理人指导老师董强说,2021年麦地冲核心实验区的民宿半年营业额达25万元,餐厅、农家乐、土特产等销售收入接近50万元。
李小云认为,乡村要振兴必须依靠人才,营造好吸引人才的环境也很重要。可喜的是,不断有大学毕业生加入团队,社会力量也参与到乡村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中来。
【编辑:房家梁】Copyright © 2015-2022 中公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8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